上个月测试《Slug》时,我盯着屏幕里那只软趴趴的黏液生物突然想到——要是玩家能像捏史莱姆玩具那样跟它互动,该多有意思。这个灵感让我连夜画了三页设计草图,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会呼吸的动态黏液物理系统。
一、让黏液活过来的设计思路
市面常见的物理引擎要么太"正经",要么像果冻一样Q弹。我要的是那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微妙触感,就像小时候玩的水气球,捏重了会破,轻轻戳又软绵绵的。
1. 三层结构解剖
- 表皮张力层:用弹簧质点模拟表面薄膜
- 流体核心层:SPH流体算法保证流动感
- 骨架支撑层:隐藏的骨骼节点控制大体形态
物理参数 | 参考值 | 调试技巧 |
表面弹性 | 0.3-0.7 | 用橡皮筋做对比测试 |
黏滞系数 | 1200cp | 对比蜂蜜和洗发水 |
恢复时间 | 0.8s | 观察面团回弹速度 |
二、编程时的酸甜苦辣
记得第一次整合三层结构时,黏液要么碎成渣渣,要么硬得像石头。有次测试时它突然像融化的冰淇淋瘫成一团,吓得美术组的同事以为游戏要变成恐怖游戏。
1. 性能优化攻坚战
在手机端跑实时物理模拟简直是噩梦。后来发现80%的性能消耗在表面粒子碰撞检测上,改用动态LOD系统后帧率直接翻倍:
- 远景时切换为刚体模拟
- 中距离保留表面细节
- 特写时启动全精度计算
三、游戏里藏着的小惊喜
现在玩家可以对着黏液做各种骚操作:
- 快速戳动会留下凹陷指痕
- 持续拉伸超过阈值会断裂
- 低温环境会结出冰晶纹理
上周看到测试玩家故意把黏液拉成面条状,然后甩着玩的时候,我知道这个系统成了。有个小姑娘甚至给黏液画上表情,截图发推说这是她的电子宠物。
四、从实验室到游乐场
调试最疯狂的那周,办公室变成了黏液实验室。我们把厨房能找到的黏稠物全搬来了:
材料 | 相似度 | 清洁难度 |
藕粉 | ★★★★ | ★★★ |
橡皮泥 | ★★☆ | ★ |
凉粉 | ★★★★★ | 灾难级 |
现在每次看到玩家在论坛分享黏液新玩法,我就想起那天粘着满手凉粉改代码的深夜。或许这就是做游戏最迷人的地方——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灵感会从哪个生活瞬间蹦出来。